16 Jan 2008

艾森豪與州際高速公路法案


必須很慚愧地承認,我對歷史的瞭解實在太匱乏了,今天上課之前,完全不知道米國艾森豪總統與州際高速公路法案(Highway Act of 1954, National Defense Highway Act)之間竟有關連...





這學期選修了一門「都市事務」(Urban Affairs),主軸是檢討美國過去的都市政策與治理,如何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都市發展中種種不平等狀態。每回上課除了特定議題的探討,並有一組同學會報告一項相關這議題的重要法案。對我來說,這門課對於美國都市理論發展與實際都市治理的連結頗有幫助。


今天介紹的法案關係著美國五十年來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之發展。在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1億7千5百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艾氏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 ,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全美的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

有趣又令人驚訝的是,同學們的報告是由艾森豪的軍旅個人經驗開始的...

據說,在1919年,一戰方休之際,一支由81個軍團組成的行旅由華盛頓特區出發,以舊金山為目的地,要演練橫跨美國,考察交通運輸的效率。該次行旅整整花了62天,路程之曲折難行,對於當時年輕的艾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關報導接由此談起,往後艾森豪是如此憑藉此經驗,確認了發展美國州際公路系統的決心,並且對照於他於西歐所見,納粹如何運用德國公路系統快速移動作戰的觀察。

當這個淵源被拿來作為歷史故事來講述時,這公路系統背後所關連的「控制」與「入侵」的概念,讓人實在不太同意官方說法所謂的「促進國防與商業發展...」。

有段艾森豪自己在回憶錄中提及的說法尤其諷刺,其文如下:
"The old convoy had started me thinking about good, two-lane highways," he wrote years later in his popular memoir, At Ease, "but Germany had made me see the wisdom of broader ribbons across the land."

發想於德國那「跨越土地之繃帶」所蘊含的智慧?...這句子實在很經典。

無論如何,透過國會提供了聯邦徵收汽油稅收作為九成的建設經費,其餘一成由各州補足,公路系統就幾乎不停止地劃過了北美大地。這財政機制扣連上了汽油的使用,我想這無疑回應了小捲同學特別關心的能源政策,不過,目前這方面的資還不太清楚就是。

高速公路、都市擴張、由汽車控制的生活模式、郊區蔓延....這些連鎖反應可以說上三天三夜,而今天同學們在短短的報告中所分享的並不是大尺度的議題,也不是遙遠的案例,正是西雅圖市中心,因I-5高速公路之興建,而被這公路之跨越所硬生生切開的社區。中國城所在的「國際區」,就是在六零年代被分割的社區。類似的狀況處處可見,路線的選擇,往往就落在市中心的弱勢社區,常常是移民所在的,貧窮所集中的。

以回顧的角度來看,這些歷史過程中或大或小的事件和個人作用,影響所及,實在匪夷所思。



圖片來源:同連結一 ,四層樓的公路轉換系統是位在德州的 I-20 與 I-35 之間。

一、艾氏和州際高速公路法案的歷史小故事可參見...
Ike's Interstates at 50
Anniversary of the Highway System Recalls Eisenhower's Role as Catalyst


二、並不偉大的年代...
The Greatest Decade 1956-1966

3 comments:

Walker said...

聽說美國的州際公路大部份都採剛性路面的原因也是戰略因素,這樣子才可以供戰車行駛。結果高速公路都是開起來摳囉摳囉的混凝土縫......

Jellyfish said...

學長好!! :)

原來這麼難開的路是"剛性路面"啊

有次要從西雅圖去溫哥華,剛上路不久,車就嚴重地晃了起來,還真以為車子壞了說

shuanshuan said...

讓我想到小學三年級的導師,朝會時間常常給我們愛國教育,他把美國的混凝土路面當作是國富民強的象徵(對比我們坑坑窪窪的柏油路...)。
還記得他也曾說一些抗日的故事,要我們吃日本進口蘋果的時候不要忘記這些歷史... 我受的真是憂國憂民的教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