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令人頭暈的工作坊!
1. 好多基地擠在一起
我們在這摸索了幾週,許多問題往返於台南和西雅圖,才明白這個工作坊的既定基地其實相當有彈性,大至台北市、南港區,具體如202兵工廠、原瓶蓋工廠、流行音樂文化中心發展基地,都是可以拿來操作規劃想像的基地。當然,我和幾個老師一聽就覺得以整個城市做為基地範圍實在不切實際,不可能要我們這邊的學生在短短兩週內端出什麼對台北市未來發展的積極策略。
不可否認,我和桂賢有偷渡202議題的私心,碰上學生們和Manish也很支持,的確有機會把這個工作坊的議題佈局在都市生態地景上,而不只是一塊塊的罔顧水文和綠的都市計畫用地。
問題還不只是202兵工廠這塊地的未來發展以及引起莫大爭議的中研院生技園區。稍微一研究幾塊相鄰的基地,好幾個空間計畫並置在南港車站附近,彼此之間看不出清晰的整合性思考。
隔著鐵路,接鄰於202兵工廠北方的兩塊基地,其一位於臺北市南港區向陽路與忠孝東路交叉口東北側,介於南港三鐵共構車站與捷運南港線昆陽站之間,面積約7.65公頃,規劃為北部流行音樂文化中心,經由國際比圖於三月公布評選結果,由美國RUR和宗邁拿下首獎,據說將在2014年完工,工程費用預計35億(!)。 目前看來空間計畫頗為空氾,無怪有網友直陳這計畫很難成就促進流行音樂發展的文化中心,充其量是另一個大型的表演中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說明網頁;北部流行音樂文化中心競圖網站)
流行音樂文化中心東側另一個較小的基地1.56公頃,原來是南港公賣局瓶蓋工廠。有兩種來自發展局的想法,一是把它暫時作為流行音樂文化中心的試運轉基地, 另一是把這塊基地作為南港發展會展產業的腹地之一。老實說,我真不知道怎麼清楚地把這兩個空泛的想法轉述給華大的學生。規劃如此,幾乎就是劃定範圍,填入一個看似清楚的空間機能,於是空地轉成藍圖,一切都在分區計畫、產權和色塊中完成。規劃視野中沒有人,沒有陽光、空氣、花和水。
對於202的爭議沒有延燒到兩塊地的使用,我有點好奇。
2.有沒有另類的TOD(Transport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另一件令人覺得頭暈的是團隊主題定位。 一共有四個團隊都在操作這區的基地,成大和華大據說是以TOD見長(實在不知道為什麼...),另外三組則要針對都市美化(翻做urban beauty,很怪)、市民參與、都市再發展來操作。老實說,議題如此切割是非常奇怪,美學怎麼可以和規劃政治或都市發展脫開討論呢?市民參與怎麼被專業化為一個取向?不應是每一個規劃步驟的基本精神嗎?
我這個不是TOD專家的助教,忍不住要想,可不可以把「交通」的意涵想得更活潑有生命?交通不只是人流、車流,還牽涉到能量、自然資源、文化、勞動和汗水的流動,如此在南港車站附近思考TOD,就更應該要考慮水的流動、風的流動、文化表演和在地生活之間的交流互動。既有的傳統工業和軍事活動退場後,釋放出來的不只是一塊塊具有可發展面積的土地,而是稠密不規則的生態系統和產業網絡,牽連著城市的不同空間尺度和社會脈絡。如果可以從頭開始發想一個另類「交通」概念,也許可把"TOD"活化成一個更有生命力的概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