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Green 綠雜誌 2011年Vol. 10/ 四月號)
城市地景:時間和空間的互動過程
空間是共時呈現的實存經驗,當下觀者因而容易忽略時間的作用。人們也常忘了考慮多元文化對「時間」有不同認知,來自每日生活觀點的城市地景使用和想像可有千百種,遠遠超過都市計畫使用分區或土地價格的意義。
空間是共時呈現的實存經驗,當下觀者因而容易忽略時間的作用。人們也常忘了考慮多元文化對「時間」有不同認知,來自每日生活觀點的城市地景使用和想像可有千百種,遠遠超過都市計畫使用分區或土地價格的意義。
1 台北好好看綠點:近師大路、羅斯福路之綠點,只有草皮簡易美化 |
2 台北好好看綠點:位於青田街之綠點, |
3 台北好好看綠點:滾動的綠-開心農園, |
2010年起,台北市出現不少新綠地公園,尤其中正區,令人驚艷。可惜城市中綠意如美人白骨難永恆*,換來的是暫時看不見的容積率倍增和城市記憶消失。民間以「假公園」議論這些為期僅有十八個月的公園,亦即台北市府配合花博推動「台北好好看系列二」,鼓勵閒置建築物之土地所有權人主動拆除窳陋建物,將基地騰空、綠美化並開放至基地新建建物前,最短十八個月,以給予容積最高2%作為獎勵。民間抨擊該政策實為「假公園、真容積」,報導指出「粗估北市府共送出2萬坪容積、創造目前70處『假公園』,若以平均每坪60萬元計算,等於政府無償送出120億元給地主、建商。」*
有關真假公園的爭議指向了幾個問題:都市中「真綠地」為何,在時間、空間上如何思考定義?用「綠地」來囊括都會自然地景是不是合適詞彙?都市計畫中相關真、假綠地的制定,是否不合時宜?
「綠美化」還是「綠色推土機」?
掀起「假公園」爭議的短期綠美化絕非新穎政策,台北亦非第一個以改善市容、活用土地為名來推動閒置建物拆除、空地綠美化的城市。十年來,澎湖、台南、澎湖、桃園先後祭出政策,以地價稅免徵或建築容積作為獎勵,以促進城市景觀、環境衛生為目標。 2002年起, 澎湖喊出「公園化城市」、向紐澳看齊,大力推動「青青草原營造計畫」以促進城市觀光。該計畫鼓勵私人提供閒置空地綠美化,或提供用地作為公園使用(租約至少三年),或鼓勵拆除老舊危險建物後至少2年免費提供作為綠地公園或停車場,可獲免徵地價稅。隔年接著制定公私有土地環境景觀美化自治條例。台南市則推動「好望角計畫」,自2003年起制定空地空屋管理自治條例,以容積獎勵促進地主將閒置空地空屋改造為綠地、簡易運動場或停車場。至2010年為止已有近兩百座好望角。桃園縣則在2004年制定綠美化容積獎勵辦法,特別鼓勵為期一至三年的綠美化。
「綠美化」僅考慮視覺上的城市景觀,卻少有整體考量土地和自然地景作為自然資源、公共財的公共意義和生態意義。藉由綠美化、公園或停車場來管理空地、拆除空屋,固然簡單易行,對於土地活用的想像卻十分狹隘,形同「綠色推土機」,清空基地的效果大於一切。「綠美化」反映了主流中產價值觀,卻忽略城市中其他生物的棲地需求絕不會是整潔衛生的青青草原。都市中的綠可不可以是雜木林或農園耕植?綠除了是一種顏色,能不能是一種生活方式,改變人與人之間,人和其他物種關係?假公園的真假翻轉之間,也掀出了綠的公共性和生態意義。
4 「開心農園」,如果不只是十八個月多好? |
5. ParkOurPark。 此構想由Parkour Visions非營利組織提出, 來源:西雅圖市政府Holding Patterns 徵圖網頁 |
6. Lent Space俯瞰圖。來源:http://www. |
暫時停擺的都市空間 (Stalled Spaces)
有關暫時性空間使用,在另一半球有著不同的命題方式。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歐美城市,如何處理暫時停擺的發展案/閒置基地,成了流行議題。 許多發展商等待景氣回暖才繼續開發,卻造成市中心為數不少的閒置空地,可能是已開挖基礎的工地,或是廢土置、圍籬環繞的荒地。市政府擔心停擺基地成為髒亂、犯罪來源,紛紛祭出方案,想說服發展商提供停擺基地作為暫時性的公共空間。
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和愛丁堡,市政府成立綠空間專案*,想轉化停擺基地來提供短期耕作空間,成立委員會處理土地分配、耕作輔導等事務,透過使用期程約三至五年的菜園或果園,尋求一條結合社區經濟和城市生態修復的出路。這些計畫受到高度肯定,已有市民提出希望能永久保留這些綠色空間。
在美國,自2007年起,華盛頓特區城市規劃局推廣「暫時都市主義」(temporary urbanism),為空置土地尋求短期使用、立體多元化利用, 例如轉為停車場、儲藏空間、屋頂花園收集雨水等等。在紐約,一個直接名為「借來的空間」(Lent Space),由下曼哈頓文化委員會向私人地主商借約零點五英畝的土地,自2009年起為期兩年,發展為綠色公共藝術空間。基於其短期使用的本質,建築團隊interboro*刻意設計可移動的樹木箱裝置、可移動調整的牆、公共藝術裝置,視覺景觀效益十分顯著。然而,亦有批評指出該案樹木生長情況不佳,也沒有成功地驅動社群和周邊社群參與地景的經營維護。設計創意受到肯定的地景,不一定會喚起市民的使用參與和認同,值得省思。
2010年在西雅圖,市政府的都市設計委員會則舉辦了「暫存地景模式」(holding patterns)*
競賽,徵求各方創意來挑戰城市地景想像。獲選提案包括滑板公園、「跑酷」(parkour)公園、社區園圃等等。該過程讓相關議題的討論成為公眾話題,讓市民來參與都市空間暫時使用的決定,而非預先設定唯一地景美學和使用邏輯。市政府則研議機制,設法獲得暫用這些閒置土地的使用權力,再近一步地媒合設計師、市民,以及各方資源投注。
「人民公園難題」和舊金山綠色發展協議
談「暫時性地景」,很值得一提「人民公園難題」(“People’s Park’ paradox”)。人民公園位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校園邊緣,土地為校方所有,幾十年來已成為象徵言論自由、人民權力的公共地景。其形成和六零年代反戰氛圍下的學生運動聚集空間使用有關,曾因校方禁止集會活動、並打算拆除公園另行發展,引起嚴重抗爭衝突,也引伸出公共空間再定義、孰為公眾之探討。所謂「人民公園難題」則引用該例來指稱一種擔心暫時性的空間使用效果太好、太受歡迎,造成廣泛公民認同,乃至於群起爭取長久保留下原設為暫性地景的空間使用,影響了原來公私部門的所有權及長期發展計畫。
可是,發展商眼中的危機,其實蘊藏了值得珍惜的空間創造,恰好凸顯了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核心問題- 規劃不一定趕得上變化,由經濟計算主導的都市發展,反而不能回應生活在城市中人們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弄假成真,或許不見得那樣值得擔憂。
作為「人民公園」所在地的舊金山最為積極地研究防堵歷史重演的機制。2010年,舊金山通過「綠色發展協議」(green development agreement, GDA)*,透過五年合約,保證發展商可在五年後繼續原定發展。在該市,已獲得發展許可的發展商若無如期進行,需要年年更新申請,費力又費錢。市政府祭出免更新許可之誘因,鼓勵發展商提供基地,只要短期使用能提供大眾視覺、環境、文化上的公共利益。發展商可自行投資,或開放基地讓公部門或其他私人單位做短時間的利用。此協議一方面要鼓勵閒置土地資源活化、提供不易取得的短期土地使用,一方面試圖透過法定效力來確保土地所有人的發展權益,不因暫時性空間改善計畫過於成功,遭遇發展阻力。
上述機制的背後邏輯讓城市地景難免曇花一現,空間「管治」多於「賦權」,由景氣循環和管理方便來決定時間長短、空間形貌,而非民主政治或生態系統保育的考量。暫時性地景可長可短,似假還真,太受歡迎者讓發展商緊張,但空間之留存或消逝如果對市民來說不痛不養,或許反而還要檢討其空間生產的公共意義。以此來看待綠色發展協議,似乎是一個自我矛盾的規劃策略。
7 Lent Space 一景。來源:http://www.architizer. |
市民假公園假掰拍攝計畫」。攝影:陳藝堂; 演出團體:五年計畫 透過假公園內的假掰身體語彙,呈現假公園存在的荒謬與都市紋理的崩裂。 2009年以家居睡衣打扮,強調身體、服裝、動作,如同拼貼式公園與原有城市地景的突兀接縫,使觀者發現環境的錯置與不合常理。 |
有關綠色游擊行動
對於公共地景,民間出現不少有趣的自發行動來發聲。在台北,近來可見綠色游擊行動,例如「抗議『假公園』 台大生臉書種樹快閃行動」,表達假公園簡易綠化沒有生態效益,綠地缺乏社區參與使用,存疑其公共意義。還有一群青規師成立「大猩猩綠色游擊隊」,企圖透過在公共場所進行園藝,喚醒大眾正視公共空間及土地正義課題。
此類綠色游擊行動可追溯到「游擊園圃」(The Guerrilla Gardening)在七零年代紐約所寫下的精采篇章。一群園圃運動者利用「種子炸彈」(seed’s bomb)、種樹等手段,發起耕耘行動,利用多處閒置土地甚至窗台等空間。接著他們成功地以每月一美金的租金向政府租下了一塊社區農園(Bowery Houston Community Farm and Garden)。該行動獲得廣泛迴響,促成了紐約多處小型社區園圃的興起,亦即「綠拇指計畫」*先驅。綠拇指計畫成功地促進城市再生,尤其在社區組織、社會資本方面。八零年代的紐約市有超過八百個社區園圃,生產農作價值超過百萬美元。然八零年代後期起的地產市場復甦重新凸顯了土地交換價值,發展利益驅逐了社區耕作的使用價值,市地私有化過程讓許多小型農園消失。市民社會對此強烈抵抗,透過訴訟及長期運動抗爭,終於在2002年搶救下約五百個園圃。兩個非營利組織買下了114筆土地,以公益信託確保園圃永續,有部分則轉為公園部門管理,如果非得出售某些園圃用地,市政府必須提供替代土地。換句話說,獲得高度認同的社區園圃不再只是「暫時性地景」。
誰來決定暫時性地景?真假難分的城市變遷
紐約游擊園圃經驗讓我們看見地景營造結合社群行動的能量,有可能挑戰以市場經濟價值作為土地使用的唯一邏輯。另類思考在今日是更為重要地,尤其是糧食危機意識已逐漸浮現於規劃領域,不少北美城市開始以促進區域及都市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縮短食物里程等等來重新思考人之居住、飲食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關係,推動都市農耕來改善人居健康和社群生活。例如,2008年,西雅圖市議會通過「地方食物行動計畫」*,透過跨部門合作,支持全市性的食物在地生產,在分區使用、規劃、建築上力求整合性突破,讓市民健康地吃、積極地活。倫敦也有類似作法*。這些趨勢提醒我們,合於現行法規的土地使用,不一定是都市地景變化的唯一答案,人的多元生活需求、不同社群的協商,透過積極行動的空間主張,或可讓不同的空間生產邏輯來引導城市變化,促成更有創意的規劃實踐。
所謂「假公園」在台北有十八個月生命,歐美案例則多為五年左右的設定。有關時間眾說紛紜,投資者以為這足夠讓景氣循環,也有設計師說,都市人們喜新厭舊,五年足以讓市民厭倦一個地方。倡議社區園圃者曾提出,以耕作實務、促進社群互動、生活健康改善等方面來看,至少五年以上時間才有意義。在我城,市民似乎較安靜,面對配合花博、選舉設定的時間期程,還需更多討論來擴展我們對於城市空間和時間的想像與共識。 此外,前述歐美案例並不涉及容積放送,雖尚未有更基進挑戰地產霸權的制度性作法,但有關暫時性地景的討論,甚已喚起反省「以成長發展」為假設的都市規劃,是否該思考「為縮減而規劃」的可能性(plan for contraction)? 這點對於還沒有對容積浮濫發放有足夠危機感的台灣來說,特別值得參考。
不論城市如何變化,人們能不能有更多機會來參與決定,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一束花或一塊草皮?透過民主多元討論,我們才能看穿隱藏於特定美學價值下的文化霸權和發展邏輯。「真」或「假」在時間變遷的過程中,只是相對性概念,不管是暫時或長期空間使用,或許更重要地是如何讓妳我更真實地參與城市的變化,與其坐待繁花似錦,不如更清醒地踏在土地上,體驗時間和空間相互拉扯中的矛盾,掌握生活變化的主動權。令人好奇的是,當下的我城居民,究竟有沒有引發「人民公園難題」的能量和想像力呢?
註解:
1 張小虹,「城市的美麗與憂愁」,01/06/2010,聯合報,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652
2 江碩涵,「台北市政績挨轟 奉送地主建商120億」 2010年 11月24日,蘋果日報。此外,臉書上有團體成立「台北好好看一眼 十八個月「假公園」來爭議其暫時性美化卻換來永恆的容積/水泥叢林。http://www.facebook.com/fake.park
3「格拉斯哥都市配地委員會」(Glasgow City Council Allotment Strategy, 2009-2013)在「城市發展和再生處」之下特別成立格拉斯哥綠空間專案團隊。www.glasgow.gov.uk/NR/ rdonlyres/75EF26FE.../AllotmentStategy. pdf
8 The Local Food Initiative, 請參考 http://www.seattle.gov/council/conlin/food_initiative.htm
9 倫敦市政府積極在都市規劃中考量食物和空間居住,鼓勵各區推廣都市農耕,善用私人及公有土地。詳見 http://www.london.gov.uk/archive/ assembly/reports/plansd/growing-food.pdf
有關倫敦都市食物政策和土地使用具體計畫可參考Landshare http://www.landshare.net/about/ 或 Capital Growth http://www.capitalgrowth.org/
「游擊園圃」延伸閱讀:
Wilson, P. L., & Weinberg, B. (1999). Avant gardening: Ecological struggle in the city & the world. Brooklyn, NY: Autonomedia.
Reynolds, R. (2008). On guerrilla gardening: A handbook for gardening without boundaries. New York: Bloomsbury.
抗議假公園台大生臉書種樹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147595.shtml
大猩猩綠色游擊隊 http://blog.roodo.com/ggp
台北市青規師綠點組綠色社區生活營造宣言http://www.peopo.org/cesroc/post/76415
台北好好看 一眼十八個月「假公園」http://www.facebook.com/fake.par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