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Feb 2008

今天看到兩則火災新聞,受到不小的驚嚇。一則是雲門舞集在淡水八里的練舞場,一則是位在南韓首都首爾的崇禮門(俗稱南大門)。前年曾經有機會去那個練舞場看表演的,卻因為當時忙碌著某些無法記起的瑣事,錯過了。這一錯過,也就無緣了。


至於崇禮門之火,即便在千里之外看到那照片都叫人心驚。六百多年的古城門木作,就這麼毀於一夕,那銘刻於建築構造上的時間長度,已足夠提供非常直觀的惋惜。

BBC的新聞指出,有「韓國民眾看到大火吞噬南大門的電視畫面,哀痛到跪地痛哭,並且說"南大門垮了、大韓民國的自尊心也垮了。"」


城門作為象徵,是可以承受這麼重的文化意義?想到我週六才剛去ID拍了「中華門」揭幕活動種種,那天所有參與群眾情緒之激昂,也讓我印象深刻。許多年長華人的眼睛是發亮的,輪番致詞的要角們數說著移民之篳路藍縷、籌建這座門樓之象徵性,甚至西雅圖市長也到場,在發言中除了慶賀落成,並向華裔移民道歉,針對著1886年排華事件所驅逐的三百多個華工,然後表達今非昔比,時值歡慶多元文化的好年節...他這麼一說,頓時圍繞著這座門的一方空間顯現了其政治空間性格,不論是移民族群之間的認同政治,或是都市層次的文化治理。據說很多老華人拚了好幾十年,才盼到這麼一天,終於有一座門可以清楚定義出他們心中「中國城」的入口。一座門,並不只是門。

當天的揭幕並結合著新年的慶典,有各色醒獅團和舞蹈輪番上陣,堪稱熱鬧非凡。我在人群中左張右望,漸漸有一種「粗糙」的感受。仔細想想,可能是因為門的形式比例顏色,可能是因為舞龍舞獅的步伐混亂,也可能是因為所有在場的一切都呈現著一種貌似神離的氛圍。



很難描述的一種感覺...有點像是在美國吃中國菜,常常看起來像是一回事,吃起來卻是一口莫名其妙的酸甜味。但周圍的人可能都吃得很開心,真心地喜歡這些混雜的滋味。還有一種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道地不是問題。味道這種事希哩呼嚕不就過去了。

那天的粗糙感,也許是第二種。文化在那個異質空間中有了舊裡翻新的表現,細節是不需要在意的,重點是那座門已經矗立在真實的地方,對內對外宣稱著信心和認可。我並不是真要非議這種粗糙感,指稱其不是,只是很具體的感覺到,「粗糙」好像成為這個時代的城市基本質感,也許有時被遮蓋了,但時空適合的場景也就大辣辣地渲染開來了。








才一開始,這隻獅子的尾巴就掉下來了....

















回到崇禮門。它在南韓人民心中如此重要,南韓政府有意地塑造其文化形象是「功」不可沒的。中國城的這道門背後,不難猜想也有作功之人。這新門、這時代(甚至這城市)恐怕撐不了百餘年,然而,至少設想三五十年後,會有些什麼樣的言說論述和心情圍繞著它呢?

當天,在我離開ID之前,典禮結束後的場景已是人去樓空。這般迅速地來去,不也是粗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