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ny lady asking for photo and photo
Originally uploaded by shumei_there.
這位太太說話的樣貌,還有她四處走動,確認家園領域的姿態,實在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在Martoli村莊的時間,恰逢一年一度的Nanda Devi 節慶,而那村莊中的Nanda Devi廟宇是Johar 河谷最重要的一間,每逢此盛會,其他村莊的人們都會來到這個平時僅有不到五十人的村莊。這位太太也正是在這個時節,回來到她暌違已久的家鄉。
這區域的人們,數百年來慣習地移住在高、低海拔之間,冬、夏居住在不同住所,冬天養羊,羊兒養肥了趕下山,到了平地就耕作。但工業、服務業開始發展後,低海拔的村莊漸漸成為城鎮後,人們移動的狀態就開始改變了,越來越多人們留在低海拔的城鎮裡,偶爾、甚至不再回到高海拔的家,或者只有做為家長的父親會回去。這位太太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她已經近三十年沒有回來,更別說她的小孩,從來沒有造訪過這個她視為家鄉的村落。
慶典結束後隔天,我們在村子裡作訪談和調查,也遇見這位太太,正在苦惱著認不出自己的家。帶領我們的村民熟知村內歷史變遷,也領了她尋了自己的家園。她好開心哪,嚷著就要我們替她拍照,不僅變換姿勢,拍攝地點也不停更換,彷彿要透過這種行為,來確認她的足跡經過。透過翻譯,才知道她急著想要這些照片,要讓她的兒女們看看這地方。她這麼大呼小叫的,讓我們一行人都亂了原本手上的工作。
「回/家」這命題真是無所不在。
後來,聽另一組評量生態旅遊發展的同學說起一個相關的討論,實在有些荒謬。在某幾位同學眼中,這種隨季節移住的生活文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缺點,因為居民對於聚落的經營有空窗不持續,兩個聚落之間相互影響,能量和資源反而分散了。
這實在好笑...既存的生活模式,本來就不是為了發展生態旅遊而存在,不是嗎?這樣由新的經濟活動回過頭去檢視生活,我不太贊同。生態旅遊可能會帶來新的影響,但它們之間,不該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
事實上是,這生活模式正在劇烈地變化著,不是因為要不要發展生態旅遊,而是外在的社會脈絡正在往這山區延伸,影響不斷地蔓延進這區域。家在哪裡?答案還是要回到人該怎麼繼續面對眼前世界,繼續過生活。回答的方式,應該不只一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