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90644
Originally uploaded by shumei_there.
在Sarmoli的那一週,我陪著五個學生,一起討論我們對於村內聚落環境變化的觀察。幾次討論後,「變化的模式」(patterns of changes)成為大家都同意的記錄主題,而非不切實際地測繪家屋建築—我們沒有那樣的時間,學生的多元背景也不足以支持這樣的工作,尤其,測繪工作對於現階段聚落的議題並不是最重要的。
他們對於種種變化的討論很熱烈,有一些有趣的概念描述浮現,例如,「文化交換的空間」(space of exchange)就讓對話進行了快要兩小時。文化交換強調的是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不預設絕對地好或壞。這其中有地方人們對於外來旅客的期待,以及她們模擬遊客所好的心思,還有社會文化轉變中,對於現代化生活的想像。有些文化交換產生了細緻的混雜趣味,有一些文化交換則像是過程尚為完整的臨時產物,好像有些什麼重要的核心不見了,或者有些轉換被忽略了。
文化交換顯然並不是對等的,帶來的結果不見得是美麗的。我總忍不住鼓勵她們先別用自己的價值觀和美學來給評斷,多問問村民怎麼想的,問問是什麼樣的故事和過程造成今天眼前的結果。
協助我們翻譯工作的年輕印度建築師Vivian也忍不住了,幾乎在討論中總是沈默的他開口:我覺得你們說得那些都是「不知所措的空間」(space of confustion),他們根本就是在掙扎,很明顯地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把自己的住家改善得更好,你們是外來者或許可以態度浪漫些,我看著自己的同胞這個樣子......
大家都很感謝他的發言,但陷入了沈思。「不知所措」是一個正確的措辭嗎?我不確定。「不知所措」是不好的嗎?一定要在效率的考量下快速地攫取一個標準答案嗎?有這種答案嗎?
今天回想起那時刻,其實是在閱讀一本人類學家的反省手記(Peattie, 1987, Planning: Rethinking Ciudad Guayana),關於她在七八零年代於委瑞內拉所參與的一個失敗規劃案。快二十年前的書,在二十一世紀讀來仍然深入我心。她和她弟弟的書信往來中這樣說:
"...the idea of the city as the outcome of people struggling to shape their environment to satisfy both their tastes and their interests: the outcome of the 'rough-and-ready concensus of politics..."
因為「不知所措」才有疑惑、猶豫、摸索、模仿或猜測種種情緒變動,然後才有文化的改變。又想到一個不倫不類的比方:正不是因為「不知所措」是人們該掙扎過去的歷程,戀愛才是那樣迷人的生命經驗嗎?想像此刻若有專家介入,景況該有多可怕。
就此打住,我已不知所言...
6 comments:
讓我聯想到不老部落耶... 呵呵...
前一陣子我還在台灣時,在某本以慢食為主題的雜誌上看到不老部落的報導,那人們群像令人好奇,地方似是美麗氤氳。
東西看起來是相當的好吃(重點!)...
呵呵, 東西的確好吃, 我家冰箱裡有宅配送來今年新釀的小米酒!
不過地方感覺有點峇里島度假風... 那天看到雷驤老師曾經寫過: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01/117329/web/
「我看過一九二○年代紀錄南努克人的影片,之中關于狩獵的場面,那些北方住民抄起祖先原始的武器──實際他們早已改用火槍了。紀錄片名導羅勃‧佛萊瑞堤自己說了句名言:〝為了真實,不惜扮演〞──看似很矛盾的話。」
i think that quote is quite true if you define "authenticity" properly.
This reminds me a comment from a heritage preservation scholar, Ashworth, who argues that we mainly manage heritage for the present, so that we create the past and colonize our future.
摸索是一種必須要存在的過程阿,路不會白走的,不知所措是頓號、停頓下來要去思考和作決定,好讓接下來的句子會更美麗,我覺得要尊重別人摸索的時間,當然自身也要忍住莽撞的找出口或者只聽指令不思考。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