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廁所洗菜
在某一部紀錄片中看過一位舊區街坊洗菜,她為了張羅家人晚餐,屈身在小小廁間以盆洗菜。那一幕讓人難過。一直都知道這個城市的空間昂貴,也在朋友家中體驗過僅容一張小床但塞不下衣櫃的房間。然而,那母親艱難的工作姿態,無聲地責備著她那過於狹小的廚房,以及這個不能讓主婦好好煮頓飯的城市。
2.廚房是最重要的
最近訪談一位住在灣仔服務式住宅的外籍女士,她說不喜歡那些服務周全的大型經營,偏好目前這小型的,比較像「家」。坐在她那間幾乎沒有隔間牆的studio,整面窗讓空間十分明亮,「可惜就沒有景觀了,我被檳城和阿姆斯特丹寵壞了。....也無所謂,我已經很滿意了。」我又問:「是哪一部分讓妳覺得這小空間有『家』的感覺?」「應該是那個小廚房吧,雖然小但應有盡有,有最重要的microwave, 可以煮咖啡,讓我切切蔬菜和水果...雖然我幾乎天天外帶沒有開伙,但是可以切切洗洗讓人覺得在家」嚴格說來,那也不是一個廚房,就是一面系統化的廚具,把冰箱、爐具、餐具都收納得整齊漂亮。不過對她幾個月的短期居住來說,似乎已經很滿意。
3.廚房...在哪裡?
最近受到S的鼓舞,我試著拜訪地產代理,探望深水埗區2000-3000 hkd (近八千至萬元新台幣)的平價租房,第一個經驗就宛如震撼教育。這些師奶級的代理其實也都算親切,她們指著那間不到三十呎的浴廁說,「看,有廚房...」我揉揉眼睛,不知道廚房在哪,她們笑著解釋:「這個水槽啊,可以洗東西,很方便了。我看妳的樣子應該也不會常常煮飯」那是一個大約25x25cm的水槽,非常薄的鋁版構成。「廚房」之定義流動變幻如此, 不需是空間,沒有一片地面可躺下、坐下或迴身。
當我回憶那外籍女士的淺淺笑容,那蹲著洗菜的母親,還有自己眼睛裡的問號,不禁要從「廚房再定義」開始懷疑這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和居住正義了。
---
以關鍵字「廚房」翻出來這篇七年前寫下的....
[奶奶的廚房]
Originally dated on 2004-11-09 19:23:27
一寫下這標題,突然就想起周杰倫那首失敗的(純屬個人意見)『爺爺泡的茶』
他的懷舊還可以賣茶,我的想念和感傷大約只能喃喃自語了。
週末難得地和爸媽回了一趟桃園龍潭,自從高中以來就甚少回去的奶奶家—我好像不算在那兒住過,應該不能使用『老家』。爸爸媽媽討論增建的想法,說是要作為休閒歇息的鄉下住所,請教我的意見。媽媽還拿著尺呢,認真地測量起空間大小,從台制換算坪數,頭快昏了的我則再次被三分後不成形狀的合院現況驚嚇著(我並非不知道這些改變,只是驚嚇感一再而再地常保新鮮),腳步盪來盪去,拼湊著小時候的空間記憶,人影笑語。
奶奶家均分給三個兄弟,自大伯迅速地賣地之後,正廳就已不再完整了。而拆整動作一旦破了個頭,也就一發不可收拾吧,半年不見,二伯的新房竟然堂堂地建成了三層樓的透天厝,只剩下外牆裝修了。於是我們家那未曾更動的部分老宅成了一種安靜而忍耐的存在,老神在在等待著可能即將發生的一切。
我繞來繞去,其實看不出什麼原來的痕跡,直到我走進廚房,幾無改變的舊氛圍迎面而來,氣味意外地溫暖如昔,彷彿奶奶只是在外頭摘取青菜,一會兒就進來了。眼前的空間讓我依戀,原來改變和不變,可以只是幾尺之隔。
但二伯的新家快完工了,這屬於他的舊廚房似乎也不會留著。面對不當的公權力要建構論述談保存已經是生活中隨時可聽聞的環境意識,但家族中代代相傳分割的父權體系,卻與我擦身而過,並且無能為力。
同一天還去了好友的外婆家。一眼望去沒有任何現代化的雜音,合院、水池、稻埕、老樹,那兒村落生活地景的豐富完整讓我有些驚訝又滿是羨慕。不像奶奶家周遭,因為靠近北二高而車聲隆隆,因為新小學的設置,都市計畫道路漸漸張牙舞爪地深入打散了老村紋理,毫不留情,眼前名為「大牛欄」的村落很安靜,榕樹氣根旁兩張樸素打造的長椅,好像人生活在這兒,不坐下來聊幾句生活瑣事都會不對勁。
那海上來的晚風吹起來特別涼爽,心上浮現的失落感也特別不容忽視。我好像從一種非論述層次的私人感受上體會到了保存某些事物的重要和可貴,感覺到了環境連續性和記憶的關係。我不覺得這些事情有唯一正確的做法,只是遺憾某些決定發生的太快,沒有協商考慮的轉圜,沒有任何心理轉換的時間。於是身體和心念還停在過去,馬上卻要轉彎了。
在某一部紀錄片中看過一位舊區街坊洗菜,她為了張羅家人晚餐,屈身在小小廁間以盆洗菜。那一幕讓人難過。一直都知道這個城市的空間昂貴,也在朋友家中體驗過僅容一張小床但塞不下衣櫃的房間。然而,那母親艱難的工作姿態,無聲地責備著她那過於狹小的廚房,以及這個不能讓主婦好好煮頓飯的城市。
2.廚房是最重要的
最近訪談一位住在灣仔服務式住宅的外籍女士,她說不喜歡那些服務周全的大型經營,偏好目前這小型的,比較像「家」。坐在她那間幾乎沒有隔間牆的studio,整面窗讓空間十分明亮,「可惜就沒有景觀了,我被檳城和阿姆斯特丹寵壞了。....也無所謂,我已經很滿意了。」我又問:「是哪一部分讓妳覺得這小空間有『家』的感覺?」「應該是那個小廚房吧,雖然小但應有盡有,有最重要的microwave, 可以煮咖啡,讓我切切蔬菜和水果...雖然我幾乎天天外帶沒有開伙,但是可以切切洗洗讓人覺得在家」嚴格說來,那也不是一個廚房,就是一面系統化的廚具,把冰箱、爐具、餐具都收納得整齊漂亮。不過對她幾個月的短期居住來說,似乎已經很滿意。
3.廚房...在哪裡?
最近受到S的鼓舞,我試著拜訪地產代理,探望深水埗區2000-3000 hkd (近八千至萬元新台幣)的平價租房,第一個經驗就宛如震撼教育。這些師奶級的代理其實也都算親切,她們指著那間不到三十呎的浴廁說,「看,有廚房...」我揉揉眼睛,不知道廚房在哪,她們笑著解釋:「這個水槽啊,可以洗東西,很方便了。我看妳的樣子應該也不會常常煮飯」那是一個大約25x25cm的水槽,非常薄的鋁版構成。「廚房」之定義流動變幻如此, 不需是空間,沒有一片地面可躺下、坐下或迴身。
當我回憶那外籍女士的淺淺笑容,那蹲著洗菜的母親,還有自己眼睛裡的問號,不禁要從「廚房再定義」開始懷疑這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和居住正義了。
---
以關鍵字「廚房」翻出來這篇七年前寫下的....
[奶奶的廚房]
Originally dated on 2004-11-09 19:23:27
一寫下這標題,突然就想起周杰倫那首失敗的(純屬個人意見)『爺爺泡的茶』
他的懷舊還可以賣茶,我的想念和感傷大約只能喃喃自語了。
週末難得地和爸媽回了一趟桃園龍潭,自從高中以來就甚少回去的奶奶家—我好像不算在那兒住過,應該不能使用『老家』。爸爸媽媽討論增建的想法,說是要作為休閒歇息的鄉下住所,請教我的意見。媽媽還拿著尺呢,認真地測量起空間大小,從台制換算坪數,頭快昏了的我則再次被三分後不成形狀的合院現況驚嚇著(我並非不知道這些改變,只是驚嚇感一再而再地常保新鮮),腳步盪來盪去,拼湊著小時候的空間記憶,人影笑語。
奶奶家均分給三個兄弟,自大伯迅速地賣地之後,正廳就已不再完整了。而拆整動作一旦破了個頭,也就一發不可收拾吧,半年不見,二伯的新房竟然堂堂地建成了三層樓的透天厝,只剩下外牆裝修了。於是我們家那未曾更動的部分老宅成了一種安靜而忍耐的存在,老神在在等待著可能即將發生的一切。
我繞來繞去,其實看不出什麼原來的痕跡,直到我走進廚房,幾無改變的舊氛圍迎面而來,氣味意外地溫暖如昔,彷彿奶奶只是在外頭摘取青菜,一會兒就進來了。眼前的空間讓我依戀,原來改變和不變,可以只是幾尺之隔。
但二伯的新家快完工了,這屬於他的舊廚房似乎也不會留著。面對不當的公權力要建構論述談保存已經是生活中隨時可聽聞的環境意識,但家族中代代相傳分割的父權體系,卻與我擦身而過,並且無能為力。
同一天還去了好友的外婆家。一眼望去沒有任何現代化的雜音,合院、水池、稻埕、老樹,那兒村落生活地景的豐富完整讓我有些驚訝又滿是羨慕。不像奶奶家周遭,因為靠近北二高而車聲隆隆,因為新小學的設置,都市計畫道路漸漸張牙舞爪地深入打散了老村紋理,毫不留情,眼前名為「大牛欄」的村落很安靜,榕樹氣根旁兩張樸素打造的長椅,好像人生活在這兒,不坐下來聊幾句生活瑣事都會不對勁。
那海上來的晚風吹起來特別涼爽,心上浮現的失落感也特別不容忽視。我好像從一種非論述層次的私人感受上體會到了保存某些事物的重要和可貴,感覺到了環境連續性和記憶的關係。我不覺得這些事情有唯一正確的做法,只是遺憾某些決定發生的太快,沒有協商考慮的轉圜,沒有任何心理轉換的時間。於是身體和心念還停在過去,馬上卻要轉彎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