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Jan 2006

荷蘭捲請作答

收到一封來自火星的信
竟然拿了荷蘭捲的文章來問我
那怎麼能不把這個水球丟還給原作者哩....

btw我也很好奇,前一陣子老華的國土規劃中心也請來一位來自荷蘭國土規劃署的顧問M,替國土規劃法各項研擬計畫諮詢。聽朋友說,她對台灣劃設各種計畫範圍區域的方式很好奇,很疑惑這些範圍怎能如此明確,在她的認知裡,許多規劃範圍的邊緣是模糊開放的,需因應種種因子而具備改變彈性。這個意見和來信所問相關,一併請荷蘭捲作答吧...

問題摘要.....
我最近負責一個委託成大都計所的研究案-
台灣都會區域範圍劃設準則之研究
我想請問荷蘭的都會區域會不會是隨著發展歷史慢慢透過「行政區劃合併」而形成的?
而非根據考量人口、產業、交通等因素一次就劃設產生的?

以下是我摘錄整理放在網路上的文章 :


http://blog.yam.com/smallq/archives/cat_90270.html

5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最近,我真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會因為一些零散的詞句困惑到不知道該如何繼續閱讀 :(  我真得非常非常困惑哩! )

什麼叫做(隨著發展歷史)"慢慢" ?
哪個地方不會隨著歷史慢慢改變,台灣也不是靜止的,只是對於”慢慢”每個文化地域的感受相當不同..

如果沒有一種處理模糊地帶運作的機制作為配套,或許分割(/調整分割)也是不得不然? 或許科學只是工具,機制是種行政文化? 而”慢慢”聽起來好爛漫..

Jellyfish said...

這個中文語法是同學的,我一時也無法代他發言,況且我對我不甚流暢的中文也有自知之明:P

不過,在我的理解中,此處『慢慢』要強調的是荷蘭處理國土規劃的模糊涵容,及其帶來的有機性,尤其相對於台灣清楚分明的縣市界限、地方競爭政治。其行政區劃的確是經過長時間整併而成("慢慢"地...)

以台灣現況,跨縣市的區域性思考仍然不易操作。尤其縣市版圖往往以藍或綠標示的那樣分明。

也不知道有沒有對上妳的疑問...

Anonymous said...

"這個問句
我想請問荷蘭的都會區域會不會是隨著發展歷史慢慢透過「行政區劃合併」而形成的?
大體說來是對的,我看過一個數據(應該可以找的到),荷蘭今日的行政區是經過許多時間合併的
他們的行政層級只有很簡單的三級,中央、省(province如南荷蘭省)、自治縣(municipal包括阿姆斯特丹)
主要的住宅區和開發案的執行權在地方手上,但賦稅的分配在中央
地方主權非常的強,也因為這樣,他們最近一直都在強調 boderless

這是我看讀完他們空間規劃法的感想。"

Anonymous said...

荷蘭捲,
聽起來像是一種很甜膩的荷蘭點心之類的 :p

我認同Shyuen的看法,那一個地方的行政區不是慢慢整合的呢?
所謂慢慢的,是指五十年跟一百多年的差別嗎?
Shumei幫我代貼的回應其實也有講到,荷蘭的border問題也很嚴重,因為自治縣市的權力很大,尤其在執行都市計畫和住宅社區的擴建等。
但我覺得不同的是荷蘭從二戰後每十到十五年公佈一次的國土規劃備忘錄 Nota Ruimte
這個是伴隨著十分鐘中央極權的空間規劃體系而產生的
我常常在我部落格的文章提到,像第四次備忘錄的增訂板( VINEX)就是因應住宅需求,而在全國的二十一處選定21處建了約六十多萬單位的住宅。這就是很明顯一個由中央統籌而地方執行的例子。

話說回來,其實我有點不懂“台灣都會區域範圍劃設準則之研究“的這個區域範圍劃設是什麼意思?
和行政區劃設有沒有關係?劃設來要做什麼用?

像荷蘭在講Randstad的時候根本是講不清楚的,每個人對Randstad的範圍總是不太一樣,這些區域中間所圍成的大片低度開發綠帶(green heart)要不要被劃進去,或是連它存不存在都還是個未被定義的名詞。

Randstad並不是一個正式名詞,只是個被用來稱呼這個荷蘭精華區的一個統稱,我覺得不能和由公佈們劃設都會範圍這件事混為一談。

這是我想了一陣子,現在想回應的,而且想了想,反而不知道要怎麼問我老師這個問題了。

Jellyfish said...

的確,類似Randstad或其中的Green heart的區域應該是具有可變性的概念,不該是個被畫分地清清楚楚的區域。

然而,我覺得有趣的是,當各種層級的治理必然需要依賴某種程度的範圍劃設進行時,究竟要有哪些關鍵性的設計來實踐維持核心概念,並確保其要義和彈性不在分區治理的狀態下被割裂毀棄?

我記得當時聽Gerda簡報時,對於跨部門的合作往往以簽訂嚴謹合同的方式來處理感到很有趣(不像是我們總是以會報來個大型討論,之後各自領了類子計畫回家閉門處理去),難道這是其中一種透過規範來確保共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