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ct 2006

剪貼簿/「華裔台灣人」的進步性

在中時看到趙剛這篇社論,真得很欣賞他這番詮釋。不知道游錫堃有沒有仔細閱讀,又如何作想呢?不過那一點也不重要。
這麼說來,我或可說是粵裔-台灣人了。國小時聽爸爸說,我們家祖籍在廣東梅縣,來台已經十幾代了,家族世居桃園,亦是所謂客家人。那時也從沒想過,在族群認同上,可作如此大之文章。
尤其喜歡他倡議把「台灣人」還給現稱「台灣原住民」的說法。我真不是趙剛迷,但真覺得他這篇寫來真好樣的。
「華裔台灣人」的進步性
2006.10.01  中國時報
趙剛
執政黨游主席宣稱自己是「華裔台灣人」,至於所謂「台灣人」,他說就是「認同台灣,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的人」。執政黨副秘書長為主席辯護,指血緣和文化的認同與國家認同無關,游是華裔台灣人,效忠的是台灣國、中華民國,云云。
動機不論,我認為游主席「華裔台灣人」的說法本身是一大進步,因為這面對了台灣是一移民社會這一歷史事實。游主席以美國為範例,指出美國就有這樣的用法。的確,在美國,這些什麼裔什麼裔的群體統稱為「連字符號的身份」(hyphenated identity),用一個小橫槓標誌出眾多移民群體的所從來,因此有Afro-Americans(非裔美人)或是Chinese-Americans (華裔美人)之類的稱呼。
游主席也許並不知道的是,他提出的「華裔台灣人」,雖然師法美國,但顯然青出於藍,達到連美國人也想像不到的境界。美國文化中並沒有「英裔美國人」的說法,因為盎格魯撒克遜人佔據了「美國人」的本尊。我是本尊,我分靈給其他族群,讓他們加上連字符號以烙記他們的非原始性。這顯然不算是個正大光明的移民社會論述。
游主席的「華裔台灣人」則具有驚人的顛覆性,因為這是在徹底地面對一個事實:長久以來,在日常政治文化中佔據著「台灣人」本尊的福佬人,該是承認他自身也是外來移民之一的時候了!「華裔台灣人」可以是一真實面對自身的正名運動的肇端。
前一陣子,執政黨的新銳指責游主席「中國人糟蹋台灣人」之說違反該黨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但哪知游主席此番的「華裔台灣人」的精神顯然又超越了該決議文的精神。決議文第八條「各族群都是台灣主人」中所列的主人清單是這樣的:「台灣不但早已是原住民族、客家人和河洛人的原鄉,更已成為外省新住民的新故鄉、外籍新移民的新天地」。
不論游主席是否意識得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台灣其實並不是河洛人或客家人的原鄉,這兩個群體其實都是「華裔台灣人」,而真正可以稱台灣為原鄉的只有「原住民」。游主席顛覆了決議文中所暗含的先來後到位階關係。
既然只有台灣原住民堪稱台灣為其原鄉,而其他群體都是後來移民,那麼游主席未竟的顛覆思想其實可以是:「台灣人」就是原住民,而所有其他的後來移民,都應該是「連字族群」,即--華裔台灣人。如果說,「華裔」範圍太大,那也可細作區分,好比游錫堃、陳水扁是福建台灣人,簡稱福台,葉菊蘭是客台,蕭美琴是美台,宋楚瑜是湘台…,以此類推。
因此,我呼籲台灣原住民在「華裔台灣人」此刻推出之時,爭取二度正名,把詞費複義的「台灣原住民」直接回復其本尊位置,逕稱「台灣人」,從而其他移民族群都應只是「XX台灣人」。這樣做有四大好處。
首先,因為「台灣人」一詞今後具體指涉的是一社會弱勢群體,所以「愛台灣」或是「台灣優先」之類的口號,得以產生一種新的進步意涵,而非只是國族發燒;這個改變甚至可以間接化解兩岸敵意。
其次,尊重台灣為一移民社會,讓我們得以用更包容的態度面對所謂的「外籍新娘」或「外籍勞工」,承認他們,讓他們獲得應有的權利。
其三、既然「華裔」是表示「血緣」和「文化」的認同,那麼「華裔台灣人」的提出,等於是鼓勵國人(也許「原住民」除外)應大方展現其各自特殊內容的中國認同,因為這是對同樣血緣與文化的人民的認同,這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特定政治體制的認同可以無關。
最後一個好處是,這讓我們得以反省台灣社會並非如游主席所說的沒有族群問題,當然有,其中最具有道德意涵的族群問題就存在於弱勢原住民(即「台灣人」)和強勢漢人(即「華裔台灣人」)之間。但游主席也許並不知道是,他的「華裔台灣人」卻能幫助大家覺悟他所說的「中國人糟蹋台灣人」的真義即是漢人糟蹋原住民。主席有千慮,必有一得,雖然這一得未必是他所意識得到的,但歷史還是不會忘記他的。
(作者為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哇 這應該不是游主席的本意吧--他的言論從來不是進步的 不過竟可以有此理解 也是耳目一新

Anonymous said...

之前讀過一篇關於DNA檢測的報導,據說用以判定族裔身份(人人都可以分析出數據化的民族成分),是新興好生意。如此,可以在某些時刻作為有力佐證,如果該客戶有適時適地選擇族裔或文化認同的需要(例如求職、申請學校...)

認同可以重,也可以這麼輕..

而F同學推薦的科學人雜誌『台灣多樣性』專輯,其中有一主題也從科學分析出發,給予一個新解釋:台灣的客家人其實在血統上和南部沿海的福建人一般,都屬於越人的後代,因為遷徙過程中,南移的北方漢人,後來又遷徙回北方去了。

似乎這觀點想要清晰地界定出,某一種血緣一致的南部越人,才是台灣人之所從出。

我心想:北方漢人,這分類會不會也太粗糙一點阿...而老實說,我並不那麼在意,客家人是不是來自北方的漢人。

我同意,一個人盡可能的瞭解他在族裔、文化上的脈絡,對於理解個人和歷史的關係,對於理解人際、群際之間的互動,才可能避免由主流文化過於粗糙暴力的殲滅差異。然而,連結至認同,仍是一件需要謹慎的獨立意志選擇的課題,而不是政客操弄的工具。我想我不會因為某人不在乎自己的族裔,或者缺乏族群認同,就不與之為伍。人應該有選擇的權利,要活得輕盈些,還是深重些。而且他的選擇並不會構成他傷害他者的正當性。

莫名地想到三浦凌子的『冰點』。陽子因為『殺人兇手父親』的血統,被爸爸選擇領養,被媽媽充滿恨意的對待。然後他們發現這並不是真的,女孩另為他人時,焦慮被荒謬地解除,轉移了。

這島上的人不需要走到那種程度吧...

Anonymous said...

揪同學好像有一個人自言自語的傾向喔:P

要不要來一塊跑步!

Anonymous said...

跑步好啊...

好想帶著貓一起跑喔-___-

我的確是,每天在家,不停地和牠說話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