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Jan 2008

中國城門樓與紅燈籠

此情此景何處?













這位工作者正在處理一個入口牌樓的屋頂細部,預計在2/9揭幕,同時慶賀農曆新年。牌樓位置就在西雅圖下城的國際區 (international district)。「國際」之名說來話長,1951年,當時的西雅圖市長 William Devin c稱呼此區為"International Center,"以正式地確認了此區在族群構成上的多元性。至今,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這社區的主要居民以亞裔移民居多,佔有近六成,包括華裔、日裔、韓裔、菲裔及越南裔,一成的白人,少部分的拉美移民(約5%)。

但強調多元族群的「國際」之名,讓認定該區為「中國城」的華人移民不甚滿意,最早來到該區但晚期人數逐漸減少的日本移民也不開心(對他們來說,該區之重心是「日本城」...)。至少,主籌畫興建門樓的「歷史中國城門樓協會」以及主要出資的中國商會成員們可能會很不平。興建此門的用意之一,就是在強化中國城入口意象。因為就他們的觀點,中國城構成了國際區最重要的移民文化特色,同時也是核心商業活動所在之處,說他們自視為該區主流族裔,或不為過。

在1/7 Seattle Pi的報導中,提到了華裔居民們是如何在五十年來,殷殷期盼這個牌樓的建立,歷經一番努力才籌資美金$500,000,推動這個計畫。有趣的是,報導中指出,居民們強調這個門樓是相似於溫哥華、舊金山、華盛頓DC甚至日本橫濱的中國城門樓。當然,某種程度上,這些案例都必須能回應著文化本源-據說門樓素為中國南方城市的重要建築元素。

當華裔居民把門樓做為中國城的具體象徵,同時展開著北美不同中國城之間的意象比較,隱隱凸顯了「中國城」是一種新的空間文化形式創造,而不只是單純的形式移植。這種空間創造由新的經濟與認同政治需要所驅動,而不僅是單純的鄉愁。當他們說,「這是我們的根源」,他們也說,「這將吸引更多的遊客」。

於是,不僅是族群對內要創造「認同」,更要對外創造足可辨識的「差異」。尤其,當文化在異地被看待為城市異國風情的構成的當下,結合著移民打拼出來的特色商業(餐飲、衣飾、工藝品....過去更多是洗衣業),「差異」變成了商業最能獨佔的文化資本。

當被凝視者已能意識到自身具有可供便識出秀異性的文化資本,並主動地加以強化,以運用作為自身社群再發展的資源,關於文化的展演和意象塑造,便欲發複雜了。被視為共享認同的人們,其中對於社區和建築象徵的認知,其中又蘊藏著多少的差異呢?


Gate in San Francisco in 2007.12


在這種狀況下,不論是為著外來者或是族群內部,都傾向於將文化凍結,浪漫化於主流文化對於異國文化的想像,並商品化為消費的對象。因此我總覺得,時空在中國城是特別奇異的,有時妳覺得是被凍結了,有時可能覺得有著明顯的時差,有時甚至覺得,這時空似乎具備著一種嶄新的質地,是前所未有的。

回到西雅圖的這個門。這門即將在農曆春節後揭幕,並有節慶活動,展現「傳統」。中國城居民還期待著第二個門,要透過這個門樓的成功,繼續下一波募款籌建。我對這個活動有些好奇,更對自己這種好奇的心態有些感慨,也許只能以分析的強迫症候來化解一點點窺奇的心虛吧。





Animal figures

摘錄一段報導中的說明:「門樓屋頂上的吉祥動物,如龍或鳳凰,據說能夠驅走厄運,引入瑞氣。」我最大的感覺是,文化真不容易轉譯,只看英文描述,其實還頗具喜感...而圖中的動物,為什麼我怎麼看都覺得是獅子和公雞呢 :P

"Animals such as a dragon and a phoenix atop a new gate under construction in Chinatown are said to keep away bad luck and welcome a flow of good air." from Seattle Pi

於是我有點無厘頭地想起韓劇「商道」中的所呈現中國燕京。室友觀察入微地發現,其實場景每每由當時的朝鮮漢陽移至中國燕京時,基本上建築場景是沒有太大差異的(可能不想花錢出外景),但一定會掛上三顆紅色燈籠。以燈籠來象徵一個城市,比起門樓又更經濟玄妙了。


Image Resources: Dan DeLong / P-I

相關報導:Historic gate provides another link to Chinatown's roots

相關資訊:
Summary of Chinatown in Historic Seattle
International Special Review District
International District in Wikipedia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