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Nov 2010

Trust

直到前一夜入睡前我才發現,同房的韓國女孩共有四位。

其中最有趣的一位會說中文,她比我長個幾歲,自己在廣州學中文,英文也說得不錯。她問起我的研究,雖然不是建築規畫相關背景的,卻問得很仔細,這還蠻少見的。通常,對話都停止於「喔,香港的都市重建啊。」

今天早晨我們再次聊起來,談不諳廣東話要怎麼做研究。她自己曾經在首爾擔任其他外來研究者的翻譯,長達一年,根據這經驗,她馬上指出關鍵:「你要讓他們相信你,這個需要時間」。是,我同意,我知道。我以為自己常來,對城市環境已經熟門熟路,但沒有仔細去想,這回要從非常基本的人際關係開始,沒有直達車,也沒有套裝行程。

說著說著她還說起自己在首爾被迫遷的經驗,「不管是租客還是房東,錢都是關鍵啦。」這句話對也不對,「錢」不只是數目,也牽動著一組金錢關係,物質關係,生活方式的變化流動。如果我能說出個好聽有趣的故事來,論文可能就寫好一半了吧。

--
順手記:
昨晚去上海街唐三樓看有關今年一月反高鐵和媒體衝突的紀錄片。片中呈現了現場群眾和媒體直接衝突,導因於群眾不信任主流媒體能給予公允的報導。更扯地,甚至傳有媒體鼓吹群眾往前立法會衝,以便集會行動快結束,可以收工回家。影片沒有給予結論,只是拋出問題:媒體和社會運動的關係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媒體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攝影機後的那個人究竟有沒有/該不該有 觀點和立場?

昨晚的放映會議也有幾位主流媒體工作者參與。映後討論直指「信任」問題,不少參與民間行動的人士指出,一般街坊已經喪失對於主流媒體的信任,不相信他們的聲音會被公允表達。主流媒體秉持著「知情權」和「新聞自由」的工作倫理,認為他們努力作的就是呈現各方觀點,讓公眾自行判斷。

影像工作者/作家 李維怡則挑戰以上觀點,她說:「我認為新聞自由並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新聞自由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社會公平。我們並不是為了自由而追求自由。」

討論很精采,其實也高度相關我自己的研究,可惜我聽了整晚的廣東話已經好疲累,沒撐到最後一刻,十點多就先離開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