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Dec 2005

【剪貼簿】從花園城到邊緣城──家在美國城鎮郊區

張讓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51221)

許願時要小心,它可能實現。──西諺

極可能你到我家來的機會很小。但如果你來(歡迎!),我會告訴你我們的摩根鎮,老實說,只有稱呼而無實際,是個難以叫做地方的地方。有個籠統的稱呼:郊區,或可叫:邊緣城。

談美國小鎮,不能不談郊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美國人住在這裡,郊區是美國最普遍的空間景觀,因而也就最容易視而不見。
郊區和傳統城鎮最大差別,在它似乎「不在」,因此難說到達。以前人怎麼定義到了一個地方?穿過城門進了城,經過一道板橋或繞過五棵柳樹便來到村莊。又如,到紐約過了大橋(隨便哪一道橋)那衝來的樓群矗立便是,到了新墨西哥的聖塔非或喬治亞的薩瓦納,面對廣場和棋盤形街道氣象立刻不同。到我們附近的自由鎮、紅岸鎮或普林斯頓,看見沿街連排店面和背後的住家街巷便知「到了」。而歐洲城鎮面目分明,市政建築、教堂或廣場、公園,讓人無從生疑。總之,不管有沒有河流、城牆、牌樓、石碑做界,多少有邊際有中心,給人有形有體的完整感。重點在那「聚」字,而郊區主旨便在解構,強調無主、分散、蔓延。

怎麼形容郊區?把傳統城鎮拆散,就功能分區塊狀安置在幾條大馬路兩旁便是。這裡人為空間不再連貫,而成了斷斷續續,好像一句話說到一半便已忘記以致結結巴巴無法完成。同時因郊區擺脫了傳統城鎮的表裡,失去了綿遠的身世,漂浮在過去未來之間,成了個時空斷裂的地方。在這裡出生長大的人可能不覺郊區在時空上的疏離感,以及它無窮複製自己的自戀情結。等有一天郊區人來到某城鎮受到甜美的時空包擁,可能才驚覺郊區原來是這樣無形無狀無始無終的地方。

換句話說,郊區就是兩字:公式。說郊區獨特或親切,不是反諷就是無知。你每天在這裡來來去去,很快就麻木了,半昏半醒,從一座停車場到另一座停車場,一次次上下車,好像再自然不過。因此當你旅行到大城小鎮,看到馬路街道交相錯雜,人竟可以在其中漫步行走迷失,發現到健步而行是這樣單純自發的喜悅--你對可行空間的驚喜和鍾情,便可能來自暗地裡對郊區車凌駕人、馬路取代腿腳的反動。這時,你知道郊區已經部份定義了你,在汽車的馴服下,郊區人已經退化成了另一種人:比較懶、比較冷、比較自私也也比較麻木,因而仍可能在問卷調查上回答:喜歡郊區。

可想見為什麼有人喜歡郊區,它原出於人對城市的反叛而誕生。一批人立意要逃離城市的昂貴、擁擠、緊張和嘈雜、污染,因而設計了居住空間的新典型:結合鄉村和城市的花園城。換句話說,郊區正是(或想要成為)那個花園城市:美麗、閒適、寧靜、安全和寬廣。可惜當夢想跌入現實,往往缺了口走了樣。郊區的吊詭是實現夢想之際也正揚棄了夢想,絕對隔離住家和商業活動,將它由美夢扭曲成了一個人格分裂的兩極世界:住宅區裡平整草坪環繞單戶住屋,區外一條散佈獨家店面和商場的馬路。這兩個彼此需要如難兄難弟的世界,卻被生硬拆開要求必須相互排斥如平生大敵。這違反人情的邏輯,導致了郊區的刻板無情,以及它似鎮非鎮的邊緣面貌。

我們每天出入必經的9號路,可說是郊區典型:停車場和連鎖店。你沿9號路開車上下,看來看去便是大同小異的商場和停車場,不然是千篇一律的連鎖店:麥當勞、肯德基炸雞、溫蒂、披薩屋、星期五餐館、奇利餐館、星巴克咖啡館、31口味冰淇淋、鄧肯甜圈餅、百視達、加油站加油站還是加油站等。初搬來時,我老搞不清自己在哪裡,因為看來都差不多。此外整條路上下,沒有兩棟建築交互對話,沒有一個角落具備半點人氣,唯一悅人的是兩片隔路相望的田地、兩棟並立的紅色穀倉和後面一帶伸展如牆垣的樹林。每當開車經過,我便如長鯨吸水飲進那景色,唯恐一回頭它變成了停車場。

9號路是條繁華的商業道路,新店面或商場不斷興建,不可否認帶給附近居民許多方便。然只要你在心理將現存散佈的商場稍微重新拼圖,立即就是個像樣的小鎮。我極願放棄獨門獨戶院子草地,以換取一個可以腳步丈量、空間公共的人情小鎮。因此,我總不斷自問:「難道不能更有規劃的建設嗎?」「過度強調私欲果然是建造理想社會最好的依據嗎?」「我們必得供奉汽車如獨一無二的神明嗎?」

郊區景觀敘說的是﹕車的文化、隔離的文化、私我的文化。在郊區有車為大,車即是理。這裡真正生龍活虎的是汽車,停車場壟斷視野,人只是附帶。而郊區蔓延,任憑美國政府或私人種種努力,如資助公共運輸或「明智成長運動」,都沒法遏止。連歐洲名城如倫敦、巴黎也沒法倖免,近半世紀來這些城市居民不斷減少,流向了郊區。原因之一,在郊區投合人機動的需求。放眼一看,從公共運輸方便的歐洲到中國大陸的新中產階級,任誰有了錢第一便是買車。有了車可以四方縱橫,來去自如。有車就有了自由,而自由便是身份──無疑,最自由的莫過於權貴階級。電影「美國風情畫」裡,六十年代初的年輕人開了拉風的汽車逍遙過市,既瀟灑又囂張,簡直不下乘龍上天、騎鯨出海。也許這便是美國人最讓人羨慕的地方﹕那種仿彿無所不能的自由和獨立。

當年福特公司推出平價T型車,正中大家對機動的欲求。郊區出現,更無異特為汽車而設的夢中王國。住在郊區除了在自家院子或住宅區裡,你不再有走路的需要。你一出門就上車,直到進了商場的停車場。你的空間觀為分散的商場取代,不再理解那種叫村鎮和城市的東西,路人摩肩擦踵含笑點頭成了遙遠的記憶,可有可無。那些人為什麼非要擠在一起?走路多慢多蠢又多累啊!在自家草坪院子環繞的獨戶屋裡,郊區人簡直立地為王。而只要個人做得到(那種高天花板十間臥房八套衛浴設備的麥克豪宅多神氣!)誰能苛責?比起方便實際,談論美好與否多麼過時!


確實。因而儘管不乏學者、文人和建築師、政治家批判,郊區大夢注進越來越多人的精神DNA裡,無限且加速複製。此外,有一批包括工程師、哲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的人起來為私家車(也為郊區)辯護,發表類似「愛車族宣言」的反駁。他們攻擊貶責郊區的人是精英心態、邏輯謬誤、不切實際等。主要論點是汽車帶來真正的民主,不管什麼階級的人都熱愛機動,汽車讓個人能夠「自主和自動」,更何況公共運輸總是賠錢,歸根究柢私家車最經濟。在這些前提下,任何限制汽車所有權的做法都違反人心而必然失敗。他們不否認汽車帶來的社會和環保問題,但認為「明智成長」運動一點也不明智,相反,「明智開車」才是終極途徑。也就是,鼓勵開車和築路,並以收費來管制交通,才能徹底解決行的問題。
郊區和私家車的功過,可爭處太多了。不容否認的是郊區強大的吸引力和再生力,以及,這批愛車族在考量這問題上的功利取向。他們不談郊區的單調、醜陋和冷漠,而攻擊指出這些缺點的人「自大」和「虛偽」﹔不談廢氣污染、溫室效應和能源枯竭,而搬出個人欲求機動的「無上哲學」,好像不下天賦人權。如果真理是「我欲而我在」、「欲即是理」,那麼爭論就到此為止了──也許在以慾望推動消費的資本主義社會,爭論畢竟只能到此為止。如果「我欲」並非衡量事物的最終基準,那麼在談論郊區和私家車時,必須擴張探討的角度,如人情的需求、公共空間、減速哲學(現在歐美有個減速運動,但還不普及)、能夠持久的開發等。

可說在郊區出現以前,美國沒有獨特風味的城鎮(除了聖塔非和陶斯之類的印第安風味城鎮),因為大體上不是抄襲英國就是歐洲格式。直到摩天大樓和線性發展的郊區出現,美國人才真正在空間景觀上有了自己的「原創」。而卻是這樣一個空洞虛無的所在,讓布萊森在《失落的大陸》裡感嘆﹕「美國人從不明白可以不醜化所住的地方……」確實,面對郊區的停車場和連鎖店,誰能擊鼓而歌:「好個美麗新世界!」

因此,若你竟而問我住在哪裡,我會告訴你是個無鎮之鎮、無所在又無所不在的地方,不值一訪──若你不嫌棄,無論如何,仍然歡迎你來玩。

5 comments:

paris2texas said...

hmmmm and how do I change this code ???

Anonymous said...

well, if u wanna change the code, go check "view" in the bar and click on "code", change it into " unicode". Then u will see my words in tradtitional Chinese. It seems that u r Francch who works in US? I am a bit curious if u can read them.

Shanta said...

「這樣一個空洞虛無的所在」...讓我想到電影時時刻刻裡頭,1949年洛杉磯的布朗夫人。完美的家庭模範,角色,與生活。然而寂寞在這樣的形式完美中才最是尖刻...。

想到,也許正因為這樣,公路電影和「在路上」的想望,才會在這個國度中出現。

Anonymous said...

哈囉 :)
好久沒來看看, 這一篇的標題很直接的引起我的好奇心
我住公寓, 可是我不住在市區, 也不住在郊區
我的公寓正好在city與county的分界處
不是很喜歡這裡的空間, 因為我沒租到有陽台的單位
加上廚房沒有窗戶可以通風又讓我往外看風景
所以之後想要搬到稍微郊區一點的地方找室友分租透天厝或是獨棟房屋
嗯...美國的商場到哪裡好像都一樣
而且逛起來很無聊, 只是填補生活必需品的地方
可是郊區真的沒這麼糟糕, 也是有社區存在喔
(我指的是大部分人住的起的住宅區, 空曠的豪宅不算)
像是我家過條街走一陣子就會到達一片住宅區
那裡有個小火車站, 大約一個小時一班來往市郊的火車經過
車站旁有一條小街, 只有簡單基本的商業
其餘都是獨戶獨院的住宅, 進出多半也是得靠車子
可是他們也是很用心的在經營這個社區
因為道路的交通流量本來就很低
夏天的時候他們就把那條小商街封起來, 請樂團來開露天音樂會
店家把桌椅都搬出來, 人們就悠閒地在街上欣賞音樂吃點心
萬聖節的時後住戶會裝飾前院, 一起替小朋友們舉行化妝遊行
聖誕節大家一同在家門前點燃紙燈籠, 很溫馨也很浪漫
他們也有社區網站跟地方報紙作為媒介, 宣傳近期的活動或是新店開張的消息
不過覺得總還是剛剛好的尺度加上家的感覺才能成就這個可愛的地方
如果我自己一個人這在那裡可能只會更孤單寂寞吧

Jellyfish said...

Dear Mia,
沒想到妳留言,而我竟然沒注意到...
妳還好嗎?工作順利嗎?希望一切都在可以開心的狀態下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