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Mar 2006

「拆」



在BBC "In Pictures" 看到這張照片,一個報導北京奧運建設進度的系列中。 這記者所攝取甚妙也,一字血淋淋,道破這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設所倚賴的基礎作為。
(原插圖說明:This Chinese character - 'chai' - means destroy, and it is found painted on many Beijing buildings, signalling they are set for demolition.)
當然這種事不只發生在北京,發生在任何時間及地點,規模大小不同,伴隨的意圖不同...
如果把「拆」所相關的動作擴大解釋,動作粗暴有別可能涉及拆除、移除、拔除、抹去、修建,涉及地景意義則可能是再利用或重新詮釋,與土地相關或許是土地使用類別更改、產權轉移販售、地力的濫用...之後的種種行為與介入就是建築或都市計畫相關的種種吧?
漫無邊際的想下去,每天在做的事、在意的議題都和這字眼脫離不了關係,突然又想起許多年前,曾看過登昆豔以極嫌惡的口氣寫到「建築是極不環保的事業」,那時的衝擊心情。說歸說,登昆豔還是在這圈圈玩得厲害,室內設計也難說相較建築,與這些拆與建少些關連。
環保不環保的問題當然也不是建築營造領域要承擔的罪過,這關乎人類集體生活方式的無可逆轉狀態太大,太複雜。只是,這些感覺會讓我對前天劉國滄學長演講**中所說的話再多些猶疑。
他當天有句逗趣的話讓大家印象深刻:「我常常想:一個做著正確事情的人,不應該被懲罰。」他的意思是,我們這些用心面對人與環境的空間專業者,過著苦哈哈的生活是不合理的。
這句話乍聽之下,在倫理道德上合情合理,然而面對整體經濟環境和市場,好像只能當成一句子夜時分的自我安慰了。再仔細想想,我們做的事情很正確嗎?某些觀點之下也不盡然。
學長最後提出的經營可能性也挺妙,他認真地說,「或許我們真得需要利用空間設計的文化價值,轉化成其他能夠商品化的產業可能性..」想堅持理想的空間專業亦要投入文化創意產業洪流,然後就可以支持我們來用更多的時間來作更好的設計,不計損益?例如,工作室的主要收入變成了家具或T恤,燈具或公仔,諸如此類的。
如果事情依照上面的邏輯順利進行,某某設計師因而賺了大錢,某地方獲得了極細緻的關照在空間上有了好品質的引入,某些使用者喜歡或不喜歡這新空間的生產,假設喜歡的人多些,因而多了些地方認同或環境互動之類的。
這樣就是正確的事情嗎?感覺像是一回聰明的演出,順應遊戲的邏輯,可能成功,也可能偶爾失敗,但無關乎正確與否。
感覺起來,也沒什麼懲罰不懲罰的問題,上帝自有旨意,沒什麼道理。想想表演中有多少執念或玩心呢?阿彌陀佛。
**
其實,整場演講還是非常有趣的,學長娓娓道來操作案子的脈絡與過程細節亦動人。我們印象中言語艱澀的設計組學長,當天完全是個親切誠懇的專業者,在某些與地方貼近的案子裡,還有所謂「里長伯」般的心情。

只是,涉及設計概念與堅持,其中不難感覺到某些完全個人的執念,即使非常微小,即使偷渡在機能或需求之後掩飾得很好。這些也沒什麼好質疑的。
只是真不覺得我們是多麼能解決社會問題的人,也不是服務業中特別具有正當性的人。甚或想著:與其期待一個永遠清醒的設計者,還是該期待一個越來越敏感而有意識,具有能力表達想法的人群與環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