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Oct 2007

American Dream

好睏,但我必須快速地讀完一些關於urban sprawl的段落才能睡...面對這種觀念熟悉但未曾讀過的書,若不是老師要求寫千字短文評點之,且此師又非常仔細嚴謹,真想要跳過。

Suburban Dream: 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2000)*,陳述的概念並不太新穎,批評分析的觀點,以及扣連上都市規劃發展脈絡的能力也比不上Dolores Hayden所著Building Suburbia。所幸此書的語氣強烈,好用比喻(會讓我想起天下雜誌出版的某些書籍),真花些時間讀讀還不算窒礙難行。

有個段落,大肆批評美國郊區住宅依收入階層分化**所造成的社會隔離問題(social segregation)。作者繼而提出他理想的範型,華盛頓特區的喬治城(Georgetown in Washington D.C.),那描述著各式各樣的人們居住在同一個社區的段落如下:

There are rental apartment buildings that house schoolteachers, clerks, and recent college graduates. There are town homes that house professionals, young families, and retirees, some of whom may rent out basement apartments to secretaries, day care workers, and students. (46)

至此有點傻眼,這些人能一起住在同一個社區的確是不錯,然而住居建築型態所對應人群身份的分類,竟是如此明快清晰...還有呢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mansions that are home to some of the great fortunes of the Mid-Atlantic. These have carriage houses and garage apartments on their property that may house artists, architect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intentionally poor(46).

段落小節至為經典: In this small part of Georgetown, a large part of American society is represented.

我被放在 "rental apartment"那一個籮筐。

我驚訝,一則在於他如此直接不含蓄地丟出群組對應關係;更驚訝則在於,這些好像都是真的,並不誇張。突然也就因為這段落,發現這個社會讓人不得不清醒哪。

*Suburban Dream: 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2000)

**美國的住宅類型和構造、用途有關,一一嚴格對應,出租和個人居住使用的房屋是不得混用,房屋類型再對應至土地區化,應是造成住居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定的用途連結至行為,難免和特定的族群有關。若不是在分區計畫之前發展的傳統社區,不可能有如此多原使用的社區。

***mm.. 作者的寫作意旨中,這兩種人是故意住在這兒的嗎?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在荷蘭的混合社會住宅裡也很驚訝的發現,住宅形式的使用和其大小與空間模式很有關係,每種都與特定的族群、階級相關,也因此可以用來預測、規劃可能進住的族群,並利用來作社區或住宅的增加住民多元度使用。有點像是同一種概念,但從控制及調控的角度還運用。

同一時間卻也可以發現台灣的住宅其實typology比較少,但不同階級、收入的族群卻也可以住在相似的typology裡但發展出比較不同的使用。

這兩個我覺得是挺有趣的對比。

Jellyfish said...

在荷蘭的社會住宅或由公部門來做預測與調控,在美國就是由發展商來做評估與分眾行銷了。昨天上課,就在討論目前美國的地產發展計畫,產品差異區分得很細緻,鎖定目標也非常精準。

(另外一門課提到,如果你的社區中有被指定的Historical Landmark,社區地產價值或可大大上升! 總之有一堆奇奇怪怪的估價指標...)

於是,基於利益的考量,鮮少有投資者會為了中低收入者做好的開發計畫。其實,台灣也有這個走向...只是收入差異在台灣,或許還沒有那麼明顯。但想想台北這幾年的大廈豪宅商品,顯然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