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Jun 2008

In between translation

1. 不專業說文解字

又到了苦中作樂的季節,學期尾聲。語言之間總有難以磨滅的障礙,那必然流失於翻譯之間的意義,絕對令人沮喪,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有些時候,恰恰好能遊走在語言之間的差異空間,心底難免有小小的得意感,一種了然於心的幸福感。

例如,就理解楨文彥提出的"Interiority"這概念,對我來說,使用這個單字的脈絡很不清楚。剛聽到"the interiority of the exterior space"這句話,模模糊糊地,總覺疏離。雖然這是楨文彥自己的英文寫作,還是覺得隔了一層紗。一面聽著A簡報,我心底飛快地想著種種翻譯....室內性? 室內空間品質? 內向性?

A說,這來自日本傳統空間概念的詞彙,在日文原以"OKU"表達。(更不懂..我對於羅馬拼音的日文更沒有感覺)

課後和A又聊起這個概念,他索性拿出英日辭典,讓我看"OKU"的漢字。

一個「奧」字出現在螢幕上....「啊哈」我開心起來

這樣我就懂了。剛剛那些對話中所有的解釋都很快樂地被這個漢字拉緊成形了。

於是我開始多事地替其他美國同學擔心,心想好可惜...他們怎麼能明白「奧」字相關的隱喻品質,例如深度、隱秘...。在網路上找到另一種英文說法:"the concept of phenomenological depth",我覺得這是比較清楚的說法,但比起「奧」字,不覺得漢字系統的確是比較精深的語言嗎:P

另外找到的Interiority解釋 (from Mariam-Webster
[interiority]
1 : interior quality or character
2 : inner life or substance : psychological existence

突然感覺到日文和中文之間的距離,確實比英文親密許多。

另外,在我檢視香港天星小輪的相關資料時,檢索著"Mody Mall"這詞彙,我忍不住又得意了起來。

由英文資料來看,原來並沒有對這個字眼多留心,就當它是那碼頭拆掉、填海工程進行後,即將設置的購物中心名稱。直到昨天才發現,有些好玩的事情藏在這個詞彙的中文版本。

"mody mall"其實是「摩地大廈」的音譯(廣東話),是香港人的嘲諷用語發明,因為該海港新生地的分區計畫,將造成一種宛如橫擺摩天大廈的空間型態,回返英文又被稱為"Groundscraper"。識者認為那由南至北長達四百米的摩地大廈,對於城市氣候環境有極不良的影響,同時造成了市民親近水岸的一大障礙。

相關論述沸沸揚揚之際,還有人將「摩地」誤植為「地魔」,遂有人進一步衍生討論,認為這很貼切地描述了這空間型態就宛如「地魔吞噬了碼頭」。(更多資訊見此)

這些字眼相關的討論非常有意思,讓埋頭於報告的我,撿到了一些小小的樂趣。顯然「摩地」和「地魔」之間的樂趣,又是很難讓美國人領會的事情。

還有更無厘頭地呢,在香港特首曾蔭權的Wikipedia解釋中,看到如下說明:
「...曾蔭權常在公開場合戴上蝶形領結(bowtie,香港粵語音譯為「煲呔」),所以他常被坊間稱為「煲呔曾」。(然後旁邊配上一張曾打著領結的照片

「煲呔曾」...我揣摹那發音,一個人樂不可支的笑了半晌。我實在很開心作為一個母語為中文的傢伙....

2.最妙莫於中文詩

睡前又翻起零雨的詩,帶著我這些瑣碎的感覺,再讀她的「語詞系列(1-9)」(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p39-50),有些另類體會。她好些詩句,呈現人和語言的關係,是一絕。

如(1):
語詞的漏壺滴下,階梯式
滾落:日壺、月壺、星壺

(--昨天誕生--)

語詞進入刻度
進入晝夜
號令太陽
為世界命名

許慎說,壺中一晝夜
人間幾千年



更喜歡這首(3):

橫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語詞
把我們分成兩個時代

帶著各自的字典
我們離開家門
在各自牙齒內藏著
一群語詞

我說唉來吧我們來
編造一些句字
賴以為生

當我們有了相同語詞
字典們擁抱一起
而當我們擁抱
我們都變成語詞的形狀

並且確知--我們不是
同時代的人


我遂帶著自己齒內這麼些既美好且寂寥的感覺和感動睡著了....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同感耶...尤其有些日本的概念又很難精確闡述, 漢字真的是捷徑一條.

以前想了解 iki, shibui, wabi sabi 這些東西, 透過冗長的英文敘述跟例子, 最多能達到理解, 上網查漢字, 看到"粹", "澀", "侘寂", 馬上就有更上一層的領會.

偶爾在你這裡潛水, 終於忍不住浮出來...(Hi!)

Jellyfish said...

Hi!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
不過你說的那幾個字,真得很難啊...

ex according to Wiki
Wabi-sabi (侘寂) re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Japanese world view or aesthetic centered on the acceptance of transience. The phrase comes from the two words wabi and sabi. The aesthetic is sometimes described as one of beauty that is "imperfect, impermanent, and incomplete"......

呼...

Anonymous said...

舒楣,收到你留在我的blog的message了!!好興奮好期待哦~~~~

你跟東陽甚麼時候會來?我們會預留時間,大家一起吃飯和逛逛的~~~

要不要我們代訂酒店?(雖然或許機會不大,但也可以試試問問大家的家能不能"收容"你倆 ;p)有甚麼其他需要也請儘管開聲(my email:yipfelicia@gmail.com)~~~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