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Feb 2006

文學構築的況味

突如其來的出差行程,最讓人頭疼是明天到台中,事務所中該如何對話。一想到那幾張空間透視圖上的方塊字:「輕」、「快」、「慢」、「簡」、「繁」,感覺依舊錯愕,不知該如何回應。

應是Calvino的在《給下一個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的概念,但我十二分懷疑這概念如何三維化為一棟小小的文化館,即使他們以18號新細明、斜體字樣(有點令人覺得輕浮地)貼在圖面上,也真只像是藥膏一塊塊地綴飾著,且恐無滲透作用在發生。

即便假設我不瞭解這空間核心的生產過程與決策關鍵,我想我還是不能體會之。唉。


回想起一篇短卻犀利的書評中這樣說:
「...容易想到得的是建築師需要別人的理解與讚賞,講出那無能用磚塊表達的餘意,不容易的是,自詡專業的人是也陶醉在文學構築的況味。嗯,況味,一如氛圍,建築離不開的衣裳,沒了就剩土味。」
我絕不否認空間的詩意,但書於文字是一種轉譯與再現,是難;以文本來生產空間,多半充滿各種難已被理解的主觀挪用,解讀或者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文本,而讀者需要自我催眠地加以演繹串連,也是難。空間兀自築起,或許從未成為真正被閱讀的一章。

「...遺憾的是,文學與建築的相伴關係長久以來淹沒建築與政治的關係,而後者,從來沒有機會贏得比旅行更好的銷售可能。」
(引自建築離不開衣裳,刊於破報復刊395期)

真實的、複雜的不堪敘述,遂找尋華麗或浪漫的文本,表達一些無能為力實踐的概念。文學片段被黏合扁平化為文宣,散發慘淡況味。小時的我也做過好幾回這種事,想來不禁臉紅耳熱。回到現實問題是,明天究竟該如何對話呢?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如果有機會碰面請定要表演在事務所對話的表情。 :)

嗯,如果視建築物為商品,我們怎能反對人家作美美的廣告文宣呢? 雖然我完全了解妳的錯愕。
我想到,大多數電影觀眾小說讀者並不會知道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及手法,自然而然給了好看難看的評價;但總有好些人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創作理念,就是出於興趣。
印象中未曾聽說導演胡扯,只是討論為何成為何敗。為什麼我們則常感覺設計說明虛泛不實? 這是一個還很幼稚不穩定的領域?或者從來便泛政治化、近來商業化的行業?

如果空間有品質,自然有一部份人願意進一步聽事情的來由,否則不曉得這些不成文的東西誰來讀?其實只是一小搓人在看一小搓人在罵...

我覺得應該練習將焦點放在閱圖及判讀,以有限的資料判定基本圖面的確實性和空間品質、判定空間氣質是否於形式於環境構思完整。如果做得好,便該誠心讚美,不須為廣告文字心情起伏。(昨天聽完建築評圖心中大不快的反省...)

妳小時的作品富有趣味和品質,光如此便足以引人駐足,至於妳使用過什麼樣的字眼我倒是一點印象也無。其實那真的沒什麼差,差別在於自己認定是文宣還是相信這就是設計想法? 文宣是個人品味的事,沒什麼標準。

Jellyfish said...

結果是,那天完全沒有涉及設計概念的討論,全部的談話都針對財務、建造成本、業主心態分析在推演著。

其實就建築專業服務與經營上來說,她是一個很好的建築師,思考明快,下刀用力謹慎不多餘。(雖然我可以猜想那學生在旁的失望,他應該想聽到更多..)她處理案子正如她啃咬豬肋排的姿態,真要表演那順暢靈活感,我看我是學不來的。

或許那些漂浮不實的字眼,純粹就是設計者偷渡的備忘吧,真要是文宣,可能還要調整為業者看得懂、有興味的字句。

回到成文或不成文的那些,的確如妳所說不過就是一小撮人看一小撮人罵,那是不是更應該誠懇地談談想可溝通、討論、檢討或學習的,把不屬於自己的詞藻丟棄呢?雖則語言有限,圖面有限,各式各樣的模型空間都有限。

空間所有多過於我們能說的,所以我們總是無可避免的詞窮--這種信念似乎變成一種藉口了勒。

這幾天看了些AR Award 2005的作品,有些蠻喜歡的。特別是那些概念簡單清楚,讓人能夠體會而會心一笑,文實相符地。有興趣可看看喲,推薦"Rolling bridge"(英國),"Bridge"(中國江蘇) http://www.arplusd.com/winners2005.htm

有些反省累積讓我覺得很沈重,亦不想參與商品化或政治過程的廚藝比賽。如果真還有點練習文實對應的創作慾,這種小作品上或有僅存的些微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