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所要表達的意識型態,以及其所欲反對的對象,所造成的傷害,畢竟不在我的生命經驗和文化認同的版圖中。
而太平洋的另一岸...
其實來到西雅圖一週,我忙著自己的雜事,根本不會主動去想到樂生的事情。但一直在google news訂閱著「樂生」的新聞,加上黑米和苦勞網上的即時更新報導,甚至朋友的msn暱稱,每個時刻的樂生院動態,讓我只是打開電腦,啟動我的瀏覽器,檢視我的信箱,都感受到一種很難受的氣氛。
想像我在現場經歷過的極少數樂生院抗爭,那種不得不為,為而無方仍需為的堅持,必須堅持又無法期待能有任何回應的狀態,其中艱辛即便沒有體會,也稍能想像。但樂青和院民辛辛苦苦搖搖擺擺走到今天,以公民的能量來組織、學習、釐清工程相關種種面向,最後竟只能被三百個警察打發? 而所有未能處理的爭議與風險,除了分散給各個不同單位來涵蓋敷衍(我同意人行道上的說法),都將要在不知不覺中,由小島全民共同來買單。
富子阿姨有句禱文說:主啊若是願意,萬項攏是有可能。
的確,關係著樂生保存與捷運工程決策的單位權責很複雜,難題或有萬項。上頭的人具有主導性,而位居權力網中的任何一位,只有片面的影響力,但絕對有些時刻,她們能夠誠實面對、正義回應。在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世界,這件事的今日局面絕不是唯一可能,是什麼樣的權力之流,如此強悍地沖刷出這個狀態?
想起「晚安,祝你好運」,發生了麥卡錫事件(McCarthyism)的美國五零年代。那樣誇張的政治社會氣氛,並不是麥卡錫一人之罪,而是人人在自危與媚俗的氣氛,參與了集體的昏昧。在樂生這個過程中,地方發展、古蹟保存與人權保障之所不能相容,莫不是在類似的狀態中被塑造? 沒能處理但不易為大眾理解的工程爭端,被政治與媒體機器決定,無人無意無由會關心。這抗爭過程或在久久之後的來日,被沉重又清淡地寫入一本類似江湖在哪裡的書嗎? (例如,已有類似社會運動論文的篇章:另一種轉型正義: 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
這般世界讓人很無力,尤其我在這兒什麼都不做,只是想著,好運在哪裡?
1 comment:
同樣感到沉重
默哀
Post a Comment